|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作為長期列入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文物,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之說廣為人知。
這種說法其實不能成立——在技術上,越王勾踐劍并未做到“千年不銹”。
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據負責此次發(fā)掘的文物工作隊當年撰寫的紀錄,該劍被發(fā)現時的情形如下:
“越王勾踐劍 一把,置于棺內人骨架左側,下壓銅削一把。通長55.7、身寬4.6、柄長8.4厘米。柄上纏以絲繩,劍格兩面有花紋嵌以藍色琉璃。整個劍身滿飾菱形暗紋??拷裉幱小较馒F淺(勾踐)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保存完好,刃薄而鋒利。出土時,劍身插于素漆木鞘內?!雹?/p>
該紀錄對越王勾踐劍的描述是“保存完好,刃薄而鋒利”,未提及“千年不銹”。
就筆者的有限所見,早提出“千年不銹”之說的,可能是陳伯達。1966年4月12日,陳伯達在針對中國科學院的一次講話中提到:
“要利用電力直接煉鋼。我們的方針是發(fā)展好鋼(合金鋼、鋼等)。我看了越王勾踐的劍,兩千多年了,還未長銹。許多礦石含有多種成份,現在是先把它們分開,然后又合起來,煉成合金鋼?!雹?/p>
1973年,越王勾踐劍東渡日本展出。當時的宣傳報道中也尚未有“千年不銹”這類說法。
圖: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報道勾踐劍等文物赴日展出
越王勾踐劍的“千年不銹”正式成為一個學術問題,是在1977年。
具體背景,據參與其事的陳振裕披露:
“1977年,為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央決定拍攝一部科教片《古劍》,以反映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不迷信洋人,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筆者參加了拍攝越王勾踐劍的工作,當年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之鋒利。那么,它是如何鑄造與防銹的?攝制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做科學析測和研究??茖W家在實驗室里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無損傷的科學測定與研究后,終于解開了其鑄造與防銹的千年之謎?!雹?/p>
圖:關于勾踐劍的“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報告
此次“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完成后,“越王勾踐劍采用了硫化表面處理技術”的說法,即開始廣泛流傳開來。如楊福家在1993年的一次報告中所言:
“(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結果發(fā)現,越王勾踐劍與其他黃銅劍(相近年代的遺物)的重要差別是它的鉛、鐵含量要少得多,盡管中國的銅礦通常含有相當多的鉛和鐵。正是因為鐵少,使得它不易生銹。第二個結果是發(fā)現在劍體的黑色花紋和護環(huán)上都含有硫,表明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這是一項有效的防腐蝕技術?!雹?/p>
圖:勾踐劍“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裝置圖
盡管楊福家參與了當年的“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但上述結論中的“表明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并不能得到當年的分析報告的支持。道理很簡單:
1、分析報告僅能證實越王勾踐劍的部分劍體表面存有硫,這不能等同于“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
2、分析報告顯示,只有劍格正中部位的硫含量稍多,其余劍格邊緣、特黑花紋、黑花紋處,僅含微量硫,關鍵部位如尚能“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的劍刃部分,甚至沒有發(fā)現硫的存在。這意味著它們并沒有經過所謂的“硫化處理”。⑤
圖:勾踐劍的“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報告中的元素成分表
1980年,湖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后德俊發(fā)表論文《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揭開了該劍保存完好(但并非完全不生銹)的真實原因:
1、古劍含鉛量很低,而作為古劍主要成分的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
2、古劍埋藏的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與外界幾乎處于隔絕狀態(tài),且墓坑內充滿基本呈中性的積水,水中的含氧量極少。
3、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劍鞘中,劍鞘為木制,保存完好,劍身與劍鞘吻合度很高,隔絕了劍身與外界固體物質的接觸。
其中,第二點是主要的原因。
論文還披露,只要具備相似的埋藏環(huán)境,普通青銅工具也能歷時千年仍保存完好:
“1974年在湖冶銅錄山古礦井出土的大銅斧(其中含銅90.27%、錫6.25%),是生產勞動工具。表面既未經過表面處理,工藝上也不像古劍那樣經過了精心制造,由于埋在很深礦井下的淤泥中,出土時雖有些銹蝕,但其表面依然呈現出銅的本色?!?/p>
相反,在離開了原埋藏環(huán)境后,“越王勾踐劍也好,同時出土的其它幾把古劍也好,其劍身表面的光澤,現在都不如出土時明亮了。這就說明,在目前的保存條件下,它們的表面已經在緩慢地生銹。”⑥這一現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們擔憂此劍“出土近十年來,光澤漸減,長此以往將有生銹之虞”。⑦
關于越王勾踐劍表面的硫化物的由來,后德俊亦有解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尸與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男尸的分析測試表明,墓葬內的一些有機物(包括尸體在內),在腐爛分解時都有一定量的硫或硫化物出現,勾踐劍部分表面硫的存在就是這些含硫物質與該劍表面相互作用的結果。”⑧
換言之,這些硫化物并不是什么用來防腐的“硫化表面處理技術”,而是越王勾踐劍遭銹蝕的產物。
2018年初央視播出的文博節(jié)目《寶藏》中,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專家,在解釋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腐”(注意,其用詞是“千年不腐”,而非“千年不銹”)時,所總結的三點原因,基本上是對后德俊先生1980年的研究成果的復述,并以新技術證實了后德俊先生當年對劍身表面的硫化物的判斷——劍身表面含硫部分,所受腐蝕其實更嚴重。⑨
也就是說,早在1980年,“古人技藝高超使得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這種說法,就已被學術界推翻了。這種說法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甚至出現了“現在的科技水平都無法復制”的謬論,而學術界的意見卻未能普及,無疑是因為國人很愿意相信這種說法。
圖:《寶藏》節(jié)目中關于含硫部分腐蝕更嚴重的表述
注釋
①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96年第5期。②《陳伯達同志談話紀要》(一九六六年四月十二日),收錄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紅旗公社科學革命聯絡站/編,《陳伯達同志對科學技術工作的重要指示》,1967,P30。③陳振裕,《越王勾踐青銅劍發(fā)現記》,光明日報2016年4月7日,第16版。④楊福家,《離子束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在科學和藝術研討會上的報告》,收錄于:《追求》,楊福家/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P173。⑤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越王劍的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3月第1期。⑥后德俊,《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⑦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P149。⑧轉引自:鐘少異,《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上古至五代)》,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P202。
代發(fā)信息b2b帖子代發(fā)http://www.b2bx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