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銀行資金存管作為互聯網金融合規整改各項中的核心一欄,被業內及各平臺合規團隊大力重視,而就在存管進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6月1日,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在官網公布《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要求 “選擇在本市設有經營實體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商業銀行進行客戶資金存管”。一時之間,“銀行存管屬地化”引發市場熱議。繼上海市之后,深圳市也出臺了相關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將存管銀行屬地化。如果管理辦法最終通過,已上線資金存管的互金平臺,將因存管行在本地未設立分行不得不更換資金存管銀行。
據了解,深圳緊隨上海,提出存管屬地化后,有銀行好不容易才跟上海金融辦爭取到“新老劃斷”,如今又要為剛與深圳部分平臺簽訂的13份存管協議可能作廢而傷腦筋。
對此,國金寶合規團隊在結合自身觀察與各方主要論點后,進行了如下幾點提煉:
各層級監管政策需統一,不應層層加碼
從國家到地方層面的金融監管政策要統一,不應層層加碼。此前,央行和十部委聯合下發了互金頂層指導意見、銀監會亦發布了網貸活動暫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這兩份國家級的管理意見包含了備案、信披、業務紅線、資金存管等細化要求,但均未提屬地化,表明這并不是一個會影響互金業務監管的突出矛盾點。
技術允許范圍內,銀行切實履行監管措施
第二,部分地區金融辦擔憂,異地轄區監管難以追查資金流向,但其實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可以解決。不少商業銀行電子銀行部人士和互聯網銀行人士告知,目前的互聯網技術足以支持業務的大量級并發和數據的實時傳輸,異地秒級監管只需要通過數據接口的調用便可實現。對此,廈門金融辦已經開了一個異地數據實時監管的好頭,該金融辦牽頭成立了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預警平臺,要求本地、異地存管銀行的實時數據上傳報送。該平臺進行資金流和存證合同內容中的業務數據的匹配,從而實現對存管業務的數據、資金流向等要素的實時監管。
存管業務門檻較高,不應變相作為競爭市場
第三,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對于資金存管的業務開展并非充分競爭市場,具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對平臺資質和背景進行嚴格的審核,這點毋庸置疑,然而在目前平臺爭相開展存管業務的火熱期間內,不應人為設置過多障礙。此前,第三方支付一直在存管中占據絕大多數份額。因為監管政策遲遲未落地等原因,銀行沒有足夠動力拓展市場。已在去年破冰涉足存管業務的幾家銀行,而今又可能要因個別區域的屬地化政策,將被排斥在外。這就有可能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省份,本地沒有一家地方銀行提供存管服務,而國有的大銀行大都沒有介入這項業務,或者即使有但門檻也極高。這就意味著,這些地方的平臺將面臨無銀行可找的尷尬境地。積極擁抱監管,但因為屬地化存管的規定而無法合規,平臺可能陷入兩難局面。
采取智慧監管模式,最大化幫助監管落地
第四,監管層對于互金行業一直采取引導、順勢的可調性監管,旨在希望以此助長行業良性的發展勢頭,而非所謂的“一刀切”,因為地區監管部門可以根據國家級政策探索出更為智慧、更為適宜的監管方式。北京金融局對于銀行存管屬地化未作要求,僅強調“須得金融局認可”,被各方解讀為最高明的手段,這不僅通過其他門檻的限制讓符合規定的平臺進場,同時還對存管銀行提出高要求,“不是僅僅在本地有分支機構就可以,你的信息建設等軟硬件,要能最大化幫助我的監管舉措落地”。所以,不設限管得其實更嚴。不用一紙戶口拒絕銀行的參與,反能更讓銀行充分競爭。
擁抱科技監管,做好風險預警與防范
第五,科技監管比物理渠道監管更為符合趨勢。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目前已充分呈現了跨行業、跨市場的影子銀行風險,如果監管思路還是停留在物理渠道的簡單維度,而不去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那么幾乎很難識別交叉性金融風險,更別說做到風險的預警和防范。央行日前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員會,再早之前成立的國家級互金協會,都已在探索新的監管手段,如信息互通、白名單共享、違約預警制等舉措,盡最大化擁抱科技監管。
不可否認“銀行存管屬地化原則”卻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政策出臺時間的問題,會造成已經完成了銀行資金存管系統上線,但并不符合屬地原則的平臺非常被動,因為平臺換系統很“折騰”,除費用成本、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之外,對客戶體驗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不過,平臺在當初選擇存管銀行時應該有一定的政策預判,國金寶合規負責人表示,即便“屬地原則”真的實行,監管層也需給平臺留出充足的調整時間,并搭配更實際性的協調辦法,這樣才能最優化監管的規范效果。